这张图片在网上流传,“8年抗战”正式改为了“14年”,中国人的抗战,又延长了6年
新京报采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证实了这张图片的真实性,事实上,教材等相关修改已经接近完成了。
那么,前6年到底是怎么抗战的?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爆发,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由于国民政府和张学良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1932年,日本控制了整个东北。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马占山就被称为“打响了反抗日本人的第一枪”。“九一八”事变时,马占山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他曾当众宣称,如果日本人要侵略黑龙江,绝对要反击。
1931年11月4日晨,在7架飞机掩护下,1300余名日军以保护修桥为名,直趋江桥(嫩江铁桥)中国军队驻地大兴站,驱赶中方修桥人员,并向中国军阵地发起猛攻。马占山当即下令抵抗,全体将士英勇战斗,同敌血战三天二夜,击退了敌人多次进犯。这被称为“江桥抗战”,是第一次不顾张学良命令的大规模抗日,也被称为“打响抗日的第一枪”。
当然,马占山没能坚持多久,日本占领黑龙江,1932年2月,马占山投降了,还是当“黑龙江省长”,全国人民一片骂声,日本人也不信任他。里外不是人,马占山就起了“反正之心”,带领200多人离开齐齐哈尔,宣布以后还是坚决抗日。
马占山的行为赢得一片赞扬声,当初骂他的人,也被感动了,大家纷纷捐款支持。报纸报道,捐款达到两千万,但是,马占山在上海公布,只收到170万。
这次捐款事件,比他的“第一枪”更能真实体现当初抗战的真实性。一次为抗战筹备的捐款,大部分款项竟然不知去向,整个社会的组织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1931年9月19号,也就是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日军进攻长春,就遭到了抵抗。
驻扎在长春附近的日本部队,是当时隶属于第二师团第三旅团的步兵第四联队,有两个大队,总共6个中队。中国部队则集中在宽城子军营和南岭军营,没有专门的布防,但是军营本身倒也坚固。
日本人本来没打算进攻长春,派了一部分人马到沈阳去支援,谁知道那边的中国部队没有抵抗。南岭军营是炮兵,相当厉害,日本人担心他们会主动进攻,自己根本无法抵抗,就派了一队人马,连夜去南岭军营,想把大炮破坏掉。结果,这队人马到天亮才到,没法夜袭。
9月19号,驻扎在长春的日本军队,接到上级命令,全力进攻,只好把剩下部队派去进攻宽城子军营。营长看到日本人来了,不知道他们要干嘛,就上去交涉,被日本人打死了。结果,中国官兵就开火了,凌晨5点开始的战斗,打了一个上午。在南岭军营,中国军人开始也没抵抗,大炮被破坏了,但是最终忍无可忍,投入战斗。这五个小时的战斗中,日军独立守备第一大队第三中队长仓本茂大尉先是遭到中国军队的手榴弹攻击,胸部受了重伤,又被一弹击中头部,受伤后战死。
这是十四年抗日战争里中国军队击毙的第一个日军佐官
这也是相当常见的抗日模式,当被进攻时,反抗是自然的反应。
蒋介石制定的对日应对原则是“一面预备交涉,一面积极抵抗”,1月3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要迁都洛阳,2月1日,蒋介石下令中国空军参战。
除了日军侵略上海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进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统治下的赣州城,这就是所谓赣州战役。
蒋介石先后调动国军卫立煌第14军(辖第10师、第83师两师)、第1师、第9师、第47师及陈诚第18军(当时下辖第11师、第14师、第52师共三个师)、独立第36旅等部队支援上海十九路军,要搞一场大会战。
但尴尬的是,因交通和赣州战役等原因,以上数师到停战那一天,都还没能赶到作战地点。
双方互有攻守,和日本作战的是十九路军和第五军,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日军援军在浏河一带登后,中国军队被迫到第二线防守。3月3日,日军在英、美、法等国“调停”下,宣布停战。
第一次淞沪战事,让中日双方都对自己的实力产生了怀疑,日本认识到,要马上吞并中国,似乎还欠缺火候,此后5年,日军加紧战备;而蒋介石也认识到,中国太落后,直接对抗难度太大。他开始形成“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好好搞建设。
像胡适这样的知识分子,也主张不要那么快与日本开战,一种思潮是,中国这么大,资源这么多,发展几年,可能就有了对抗日本的实力。但是,真的到全面抗战爆发,胡适也到美国出任大使,四处演讲、募捐,为抗战使出自己的一份力了,留给双方的时间,只有5年。
下一次淞沪大会战,将是双方的殊死搏斗。
十九路军这边也不甘心,国民政府虽然和日本签了协定,也不想日本人太得意,十九路军最高长官陈铭枢来到上海,找到暗杀大王王亚樵,要搞一个大事情。
日本人规定,庆祝活动,中国人一律不得入内,只准日本人和朝鲜人参加。王亚樵找到了朝鲜独立党党员安昌浩,给了他一个炸弹,还有4万元。安昌浩找到了自己的战友尹奉吉,这个尹奉吉,成功地成为了庆祝仪式的服务人员,他把炸弹装到了一个开水瓶中。
尹奉吉
日本侵华总司令白川、日本驻华公使重光癸等20余名高官,来到主席台就坐,尹奉吉装作倒开水的样子,扭开了炸弹的开关。两分钟后,白川正在讲话,一声巨响,他被炸得血肉横飞,三天后毙命,而其余人员,也非死即伤。
所以,这第一次淞沪战事,到此才算结束?
戴笠派人又给王亚樵送去4万元,王亚樵把这笔钱给了安昌浩,让他们在上海买家铺面,养家糊口。
按照一般常理,一场战争的开始时间,不应当有什么分歧。但是,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围绕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问题,展开了相当规模的讨论,主要是针对八年抗战的说法,提出了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
直到现在,在台湾的史书上,为了维护南京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和外剿共”的“正确”,还把“攘外必先安内”的对日妥协政策,说成是具有“远见卓识”、“知己知彼”的“英明”决策,称赞这个政策“争取到了四年充实国力时间”。长期以来,大陆史学界多从革命反革命斗争的视野,从国共斗争的角度来论述十年内战,对于中日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下的国共斗争,还缺乏较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大陆史学界关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的政策、日本侵华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以及关于抗日战争开端等问题的研究,正是为了全面深入认识中日战争历史。有些文章,把抗日战争开端问题的讨论,仅仅看成是“第二次中日战争”、“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几个不同概念范畴的争论,似乎有些把问题简单化了。实质上,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关系到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南京国民政府作用的评价;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历史地位的认识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分歧。因而全面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深入地客观地全面研究抗日战争是有意义的。正是基于此,应该确立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其实,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两种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已经约定俗成。其实质内容没有矛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的主张,在不同的阶段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既充分肯定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抗战,也充分肯定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斗争、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和其他一些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
以上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韩广富、曹希岭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组组长岳思平曾刊文表示: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人们习惯称作的“八年抗战”,实际上是指全国抗战。如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的歌词——“他坚持抗战八年多”,就是如此。中国抗战史专家王锦思也认为,确认抗战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符合国际认知。据他介绍,作为侵略国,日本在描述侵华战争时,就是将九一八事变作为时间起点的。在他看来,民间更为熟知的抗战节点也是九一八事变,每年9月18日,全国各省市区都会鸣防空警报纪念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主题撞钟鸣警仪式
2014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活动仪式现场出现了14个方阵、140面彩旗;仪式上,鸣响了14声礼炮;现场放飞14000只气球,抗战纪念馆南面广场上高14米、汉白玉基座的国旗杆,象征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历程。同样象征着中华民族14年抗战历程。
新华社也在2016年9月18日发布的《浴火重生的历史回响——写在“九一八事变”爆发85周年之际》一文中写到:85年前的今天,日军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4年的抗日战争从此打响。多少中华儿女毁家纾难,义无反顾,与侵略者殊死拼杀。